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艺术与生命的相遇读阿舍托尔斯泰的胡子(2)

来源:艺术大观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07: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对爱情的想象终将从虚妄落入现实的土壤,终将一边经历着现实的泥沙的磨砺,一边又努力在现实的流水中抬起自己的身躯。”⑦经历了结婚生子,从热

“对爱情的想象终将从虚妄落入现实的土壤,终将一边经历着现实的泥沙的磨砺,一边又努力在现实的流水中抬起自己的身躯。”⑦经历了结婚生子,从热烈的爱恋走向平淡如水的生活,再到身为人母,此时的作者再一次翻开安娜的故事,触动她内心的不再是安娜狂热的爱情故事,而是托尔斯泰对于婚姻,对于人生的感悟。从吉蒂与列文的爱情中,作者看到了托尔斯泰本人的影子。34岁的托尔斯泰遇到了比自己小整整17岁的索菲亚,他不相信年轻的索菲亚会爱上自己,正如列文不相信美丽善良的吉蒂会爱上他一样。再美好的爱情日复一日的浸泡在苦水中,也会失了味道。列文和吉蒂的婚姻是托尔斯泰对现实婚姻关系的思考,“看得出他想摆脱婚姻对精神自由的束缚,看得出他希望婚姻能够消除女性对社交生活的虚荣心,拓宽对爱的理解与施予。”⑧虽然婚姻主题不是《安娜卡列宁娜》的终极主题,但是它正好与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契合,映照了作者在婚姻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与《安娜卡列宁娜》第三次结缘,是作者在父亲病危之时。这一次,作者从书中读到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对死亡的感悟。父亲与小说中的尼古拉一样,不放弃生的希望,但是活着的人如何从早已疲倦的生活中找到生活下去的希望?最终,从列文的身上,作者找到了托尔斯泰所要告诉我们的答案,“答案是生活本身给我的……它是天赋的,就像每个人都是天赋的一样,它是天赋的,因为我从任何地方都得不到它。”⑨生命从它最初的形态里就蕴藏着一股强大的美的力量,这力量吸引着万物向美的发现前进,生命因此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可以说,托尔斯泰的小说囊括着人生不同的阶段,每隔一段时间重新打开它时,又会有比之上一次不同的新的体会,这就是为什么一部好的作品历久弥新、永不褪色的原因。

三、让记忆“开口说话”

在第三篇随笔《说吧,记忆》中,阿舍选取了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作品《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麦克劳德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前写下了七个故事,七个故事“像极了七条河流,一路从源头而来,经由——反抗、逃离、懊悔、重返、求助——各自的方式,最终汇聚在——‘花一辈子做自己厌烦的事’——那些顽固的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的身边……”⑩书中弥漫着的贫苦、寒冷、悲伤的气息,与阿舍记忆中的一部分世界遥相呼应,更关键的是,作者在七个故事中演示了如何清理、摄取记忆的方法,为被记忆所困,想要腾出手来整理、统摄记忆的阿舍找到了一把明晃晃的钥匙。

“时间——如果真有时间这事物的话——在我行至中年的时候,伸手给我一个包袱,我打开一看,那便是关于团场老家的往事与记忆。”11从团场老家回来以后,那些早已被深埋的记忆没日没夜的在阿舍的心底复苏、生长,就像被一双无形的手拖回到过去,不得不面对童年、故乡的往事在你面前幻灯片似的一幕幕上演。令阿舍极为困惑的是,到底这些记忆花30年的时间从过去赶往此时,是为了告诉自己什么?为了找到答案,阿舍决定着手清理记忆:“我确定那些记忆里有一些更坚硬而稳固的事物在等待着我的下潜。”12

清理记忆的过程让阿舍意识到了自己的“敌人”有多么的强大,使她不得不收起原本的骄傲小心翼翼的应对。恰逢此时,阿舍遇到了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在这部书中,阿舍找到了整理过去记忆的方法,即“将记忆视作一条与生命同等广阔的大河,从所来之处,朝着终其所终的去处,一步步地凝视、触摸、思省,而后将其混沌的整体疏导为各有使命的支流,流经各自的区域,最终复归为一,为零。”13至此,那些在阿舍脑海里下潜的记忆才“开口说话”,也因此,阿舍开始修正对往事和故乡的逃避,和过去达成了和解。

与这本书的相遇,印证了阿舍自己一直以来对于书籍的信赖:“你在渴求,书在等候,除非你的感性与理性已经准备充分,书是不会让你真正遇见它的。”14

四、生命中的活幽灵

《幽灵启示录》是阿舍读完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作品《苦炼》所写的随想。在这篇随笔中,阿舍将人们的想象所诞生而肉眼却无法看见的产物喻为“活幽灵”,“他们为我们的精血以及那套杂乱无章的意识世界所滋养,他们作为我们的匮乏或者欲望而存在”,“与我们一样为现实世界所束缚”15,不同的是,“他们无法为肉眼所见的身形都比我们拥有更多可能性”。16某种程度上,这些活幽灵可以突破现实与想象的界限,进入到人生棋盘里,比如对于作家而言,他同自己所虚构的人物(即活幽灵)之间的界限是不存在的;再如书籍通过印刷进入到人的大脑与心灵之后,也会成为许多人生命之中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此,阿舍重点解读了作家与与其虚构的人物之间、《苦炼》与作为读者的自己之间所产生的的奇妙的化学反应。

文章来源:《艺术大观》 网址: http://www.ysdgzz.cn/qikandaodu/2021/0722/1609.html



上一篇:说话的艺术
下一篇:精神格局中的中华山河杨海蒂走在天地间的艺术

艺术大观投稿 | 艺术大观编辑部| 艺术大观版面费 | 艺术大观论文发表 | 艺术大观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大观》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