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追问艺术

来源:艺术大观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11:0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追问是指在学生回答教师预设问题之后教师有目的、有方向地再次提问。追问是学生学习出现矛盾或师之教与生之学中出现矛盾的一种解决方式,它解决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解决学生思

追问是指在学生回答教师预设问题之后教师有目的、有方向地再次提问。追问是学生学习出现矛盾或师之教与生之学中出现矛盾的一种解决方式,它解决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解决学生思维过程的障碍,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解决教师教得针对性,解决那些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如何避免无效“追问”,而进行艺术性地“追问”?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追问的时机和方法。

一、把握最佳“追问”时机

课堂上教学的生成是丰富的,并非任何情况下都是追问的时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教学时机问题非常重要,把握得当将使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一)在学生茫然处“追问”。在一位学生对问题比较茫然时,如果教师放过了这个学生,改让其他学生作答,那么将不利于这个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实际基础上开展“追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已具备什么样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以此作为追问的基础,追问学生,化解学生的茫然,提供新知的生长点。要了解学生经验,教师就应该通过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测试和日常交往来获取,最好为每个学生设置一个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特殊信息。

(二)在学生错误处“追问”。有生命力的小学数学课堂肯定会有学生的出错,而对于生成的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会让课堂更具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追问”达到目的。比如用“追问”展现学生思维的矛盾,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展现思维矛盾,可以从答案的特征,也可以从答案形成的过程来“追问”。但是要防止小学生经常出错,还是要在数学课之外让学生养成重视纠正错题的习惯,从而克服自己的思维定势。

(三)在学生思维需提升时“追问”。当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无法进一步深入思考时,数学教师要从思维方法角度进行追问,及时化解学生思维方法的漏洞,促进学生思维得到提升。此时的“追问”,不仅让学生知其一,又能知其二,加大了学生思维的深度;而且也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了展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思维方法的教学,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让学生明白知识是如何生成的。

(四)在“意外惊喜”处追问。随着新课堂的开放,课堂上难免有“意外”。这些“意外”无法预设,但却可以捕捉,只要能及时捕抓到其中有意义地成份,继续追问下去,巧妙引导,定能取得“意外惊喜”。以“直观认识圆柱、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的教学为例,课堂开始不久,学生带来的各种形状的物体时不时滚落下来,现场有点混乱。面对这样的场面,授课教师迅速捕捉到教学的有利因素,果断改变教学设计。追问:“同学们,这些容易掉下来的物体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是什么形状?都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发现掉下来的物体大都是球形或圆柱体的。然后又追问:“为什么球形的物品容易掉?”学生回答说:“因为球形的容易滚动”。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掉下的球形比圆柱体多?”学生终于在这样一串的追问中明白了球形物体是最容易滚动的。

二、掌握恰当“追问”方法

“追问”的方法有多种,教师要根据教学生成来选择恰当的方法。通常一节课中会出现各种生成,教师应采取多种“追问”方法来取得预期效果。有的生成是不清晰的,教师就应该跟踪追问;有的生成只是回答了答案,教师应该对原因进行追问;有的生成只给了一个回答,教师就可以发散追问。但是有两种追问方法比较难以掌握,一是循循善诱的追问方法,一是“深入理解”的追问方法。前者节奏很重要,后者逻辑很重要。

(一)循循善诱地追问。数学课堂上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有时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内心看法,这时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追问”技巧,将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挖掘出来。如果教师不深入“追问”,很有可能误解学生。此时教师可以透过表面回答,追问出学生的真实想法

(二)“深入理解”的追问。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比较开放,小学生的思维也具有发散性,课堂生成比较多样。课堂上,教师需要睁开慧眼,抓住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像侦探一样通过追问,使它们成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以“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谈话导入中教师问:“我们数物体的时候要用到什么?”生1回答:“数字。”生2回答:“单位。”让学生理解“数字”和“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是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的概念基础。这位教师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数”和“单位”有啥关系?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接下来的汇报中学生回答,生活中对物体计量都是要有数和单位组成,只有数,单位不同,表示的数量就不同。因此,数物体时,数和单位不能分开。这样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深入理解了计量是由“数”和“单位”组成的。教师再通过举例,10个苹果和1框苹果之间哪个苹果多,虽然10比1大,但1框苹果比10个苹果多。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数是什么意思,数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数不能单纯表示大小等内涵,加深了学生对数的 认识。

文章来源:《艺术大观》 网址: http://www.ysdgzz.cn/qikandaodu/2021/0708/1596.html



上一篇:分析表现主义绘画
下一篇:苏州园林造景艺术浅析以三大园林之一留园为例

艺术大观投稿 | 艺术大观编辑部| 艺术大观版面费 | 艺术大观论文发表 | 艺术大观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大观》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