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中国传统园林中“巧于因借”的空间艺术(2)

来源:艺术大观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9 05:4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园林中的风景因四时季相变化,风霜雨雪,鸟兽禽鱼花木而使得园林沉默的物质空间有了生气,有所拓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除了山水总体布局、构筑空

园林中的风景因四时季相变化,风霜雨雪,鸟兽禽鱼花木而使得园林沉默的物质空间有了生气,有所拓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除了山水总体布局、构筑空间之外,还可因借各类动态景观营造宛若自然山林意趣之风景。声景、光影、四时四季之变,是造园中常见的意境空间营造手法。

园林中有不少景致以声景观为主题,杭州西湖东岸的“柳浪闻莺”,描绘柳姿以及莺啼清丽之音。又如拙政园“留听阁”,临水而设,水面遍植荷花,取义“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意。风雨之声也常借为园林点题,巧借建筑转角的滴水,以配植芭蕉、设置石笋、开凿水池等方式塑造独特的空间意境。如拙政园的园中园“枇杷园”,园内有一汪水池贴墙而设,山石驳岸上下有致,池边于建筑墙面转角处以芭蕉造景,每逢雨天,可于池对岸建筑中听雨打芭蕉、雨落池中之音。人于雨中坐望而听音,故建筑名曰“听雨轩”。建筑、园林以及自然之音相得益彰。其次,光影之变是使园林充满魔幻意象的含蓄的营造手法之一。例如,园林中青苔白墙的斑驳树影有如网师园“射鸭廊”后的建筑山墙,透过各式漏窗的阳光洒满内庭有如留园的西楼与曲西楼,水面的月影与建筑倒影如“三潭印月”“塔影亭”“倒影楼”无不塑造具有东方内涵的各色意境。另外,因借四季、四时之景不同营造园林空间的动态变化景致也是造园常见理法。因循四季与四时特点,体现了造园对场地与物候气象特征的尊重,并根据其变化特点而造景。例如扬州个园,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与特色植物配植而成四季各异景色。杭州西湖十景中“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四景分别喻四季之景。也可巧借时刻的不同而造景,如西湖十景中的“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因由时刻特征与未至园林之人即刻产生共鸣。因此,园林借声、光、时景的不同,巧妙地将园林之景与人的想象联系起来,拓展了园林的维度。

巧于因借,不仅体现着造园中顺应物象对意境进行营造,更是体现着造园者对场地环境的尊重、适应与选择,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生态观,在当代人居环境设计中广为应用。巧于因借,既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场地特征进行深刻的探究与理解以便“因借”,也需要“巧于”营造与之契合的空间。正如郑元勋为《园冶》的题词所言,“不可强为造作”,而须“使顽者巧,滞者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高江菡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文章来源:《艺术大观》 网址: http://www.ysdgzz.cn/zonghexinwen/2021/0409/1000.html



上一篇:孟云飞:一代通才 自成家数——赵之谦的艺术人
下一篇:书法大师刘洪彪被喷“不懂艺术”,专家:典型

艺术大观投稿 | 艺术大观编辑部| 艺术大观版面费 | 艺术大观论文发表 | 艺术大观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大观》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