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浅谈基于儿童素质培养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美育模(2)

来源:艺术大观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6 11: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基于统合性的美育模式——中国传统文化、音乐、舞蹈、戏剧、绘画 研究显示,儿童专注时间有限,维持学习热度的方法,就是将儿童捕捉到的、

(一)基于统合性的美育模式——中国传统文化、音乐、舞蹈、戏剧、绘画

研究显示,儿童专注时间有限,维持学习热度的方法,就是将儿童捕捉到的、听到的元素唱出来、舞出来、画出来,这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统合性的美育模式是指将中国传统文化、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形式相统合,让儿童拥有多元的艺术体验。

(二)游戏化的美育模式

康拉德·朗格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时代的艺术,艺术是形式成熟的游戏。”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会通过动作建立起图式。图式指的是一定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智力结构),或者说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就开始在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图式,他们会很快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一开始是感觉运动图式,随着智力的发展先后出现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最后出现运算思维图式。人们总是用已有的认知去解释和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也就是说主体凭借既有的认知结构、动作图式对外界事物进行整合。游戏的开始与感觉运动的行为基本相同,是指那些不再需要新的适应的行为,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功能性快感”这种单纯的快乐。譬如儿童总是反复地玩耍一种游戏或一种玩具,也可能是充满兴趣地向河里扔石子。这种反复的游戏行为被皮亚杰称之为“机能练习”,也就是对新认知机能的巩固和复习。活动性和游戏性对于儿童的知识构建有很大帮助。席勒对游戏、人性、美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时提出,审美游戏可以使人性完整,美育教学内容中的设计均以游戏方式呈现,实验证明这样的美育模式深受儿童的喜爱。

(三)渐进性的美育模式——经验→探索→创造→认知

儿童在学习任何一门知识时都应该像学习语言一样,从听、说开始,透过听、说故事而延伸至各种游戏经验,儿童从中探索学习,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创造,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变成内在的知识。例如在本项目的前期成果中,钢琴启蒙教学成果中音乐认知“强与弱”,首先以故事及儿歌的方式引出概念,由于儿童已有对老虎、老鼠两种动物的认识,很容易分辨出生活中谁为强者,谁为弱者。此“经验”环节,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让儿童进行探索,进而让儿童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强与弱的对比。还可在教学环境中创造出“强与弱”的声场,即“创造”环节,最后引出音乐概念中的“强与弱”,即“认知”。不难看出,与传统教学中从概念出发相比,渐进性的教学模式让儿童在趣味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认知,更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在前期教学实验中,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十分有效。

(四)创造性的美育模式

创造性对于每个行业、每个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创造性培养及保护更是美育工作者的重任及目标,将创造性单列出来也是本项目的重点及难点之处。

(五)团体性的美育模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团体性教学中,儿童除了感到受音乐的快乐,也从排队等待、团队合作与互动中,发展自信、守序的人格特质,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结语

新时代对儿童素质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这对儿童美育的培养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能只看重结果,方法与过程也同样重要,以自然教育、生命教育、艺术教育等为基本载体,以情感美化、审美提升、创造激发、人性和谐等为主要内涵,以全面、和谐、自由的成长为整体目标,以主题的愉悦、幸福的感受体验为核心价值的独特途径与方法远未发掘,基于儿童素质培养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美育模式探索仍要继续。

[1]徐佳.儿童音乐素养培养的意义探析[J].魅力中国 ,2019(34):10.

[2]赵静.皮亚杰游戏理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9 .

[3]王至元,陈晓希.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介绍之一[J].哲学动态,1983(02):14-18.

一、美育与当代儿童提到对儿童的教育,大部分人想到的是智力、道德、体力,即“德智体”三个方面,却对儿童美育这方面缺乏应有的重视。美育作为儿童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指的是让儿童了解到美的意义,让他们对美产生好感进而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一般也被称为审美教育。我国对儿童的美育培养主要是为了保证儿童将来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时也是对他们日后的心灵和行为负责。德、智、体的发展都离不开美育的辅助,好的美育会使儿童的思想和道德情操得到升华;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力,保证儿童知识储备丰富;可以增强儿童体魄,让他们更爱运动;使儿童在劳动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热爱劳动。二、国内外关于儿童美育的研究从儿童美育的论文体系方面来说,在知网中输入“儿童美育”,有将近70篇的论文对儿童美育教育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到儿童美育的培养已经逐渐受到重视,社会对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文章都是从儿童美育的重要程度、教育方式和相关的课程研究以及各类艺术作品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为主要论述方向。同时,市面上也逐渐出现了许多与儿童美育有关的实用类书籍,它们是《蔡元培的美育论集》《美的沉思》《美学散步》《美育的当代发展》等等。这些书籍从宏观的角度对这一领域进行详细的分析,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来代替传统宗教的提议,不仅如此,蔡元培先生还和陶行知先生学习了当时先进的西方重要思想,并将这些思想引入中国。西方先进思想对中国封建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当时的中国社会就已经展示出对教育的深刻认知,一些饱学之士纷纷要求加强国内的儿童教育。西方多年来的美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为建国初期的美育指出了方向,这对我们当代的美育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国外对美育的研究深入且广泛。席勒提出,我们不光要认识到对儿童健康和道德进行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对他们的审美能力进行考验和教授;马克思曾经说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形式的最基础要点。而另一位思想家贾登纳也认为对艺术的追求可以发展人类社会的整体智能。三、当代儿童学艺现状根据《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调查报告》对全国个家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质量,80%以上的家长愿意为子女选择学校教育机构学习,作为子女发展教育资源的补充,家长往往会给予子女很多选择。一般来说,家长更加愿意选择艺术类的教育课,而再往下细分,音乐课是家长更倾向的选择,音乐可以给儿童带来平时得不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以技能训练和艺术考级作为目标和方向,为了练琴而练琴,为了考级而练琴,为了完成任务而学音乐。在我国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城市里看到少年宫之类的培训中心,这类培训中心大多可以提供许多种类的艺术教学,休息日人员众多,而周一到周五则冷清许多。很多儿童在学习了一段时间艺术课程之后,失去了原来的兴趣,一些家长强迫性地要求儿童进行学习,儿童也没有在快乐中学到多少有益的东西,反而对音乐学习表现出不情愿的态度,这已经违背了培养美育的初衷。家长和教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在当下,是不是美育模式出现了一些问题,过程中是不是缺少了音乐、艺术应该有的美好。仔细看我国目前艺术课程的授课模式,基本都是在上课开始,儿童一人一本音乐教材,教师通常用PPT为儿童展示音乐的内容和创作的原因,然后儿童就跟着教师一句一句地唱出歌曲的歌词,最后大家以歌曲的元素为核心创造出绘画,最后教师点评。这样的音乐课不可谓不丰富,但似乎对音乐艺术的认识出了一点偏差。上述指出的场景基本都是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艺术教育情况,虽然不能够全面地概括整个社会,但是也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现象。为了满足家长培育儿童的需求,社会推出了和高考类似的应试化教育,反而是对儿童快乐而积极学习情绪的一种抹杀。即便家长想要儿童将来“成名成家”,也应该秉持“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心态,遵循“美育,所有种类的美都保持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惬意的和快乐的特点”。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美育模式探索在儿童学习初始阶段,引入音乐教育能够极大提升儿童的综合能力。笔者通过近三年对儿童音乐素质培养的美育模式进行思考、实践、研究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种具体模式。(一)基于统合性的美育模式——中国传统文化、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研究显示,儿童专注时间有限,维持学习热度的方法,就是将儿童捕捉到的、听到的元素唱出来、舞出来、画出来,这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统合性的美育模式是指将中国传统文化、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形式相统合,让儿童拥有多元的艺术体验。(二)游戏化的美育模式康拉德·朗格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时代的艺术,艺术是形式成熟的游戏。”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会通过动作建立起图式。图式指的是一定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智力结构),或者说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就开始在与外界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图式,他们会很快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一开始是感觉运动图式,随着智力的发展先后出现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最后出现运算思维图式。人们总是用已有的认知去解释和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也就是说主体凭借既有的认知结构、动作图式对外界事物进行整合。游戏的开始与感觉运动的行为基本相同,是指那些不再需要新的适应的行为,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功能性快感”这种单纯的快乐。譬如儿童总是反复地玩耍一种游戏或一种玩具,也可能是充满兴趣地向河里扔石子。这种反复的游戏行为被皮亚杰称之为“机能练习”,也就是对新认知机能的巩固和复习。活动性和游戏性对于儿童的知识构建有很大帮助。席勒对游戏、人性、美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时提出,审美游戏可以使人性完整,美育教学内容中的设计均以游戏方式呈现,实验证明这样的美育模式深受儿童的喜爱。(三)渐进性的美育模式——经验→探索→创造→认知儿童在学习任何一门知识时都应该像学习语言一样,从听、说开始,透过听、说故事而延伸至各种游戏经验,儿童从中探索学习,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创造,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变成内在的知识。例如在本项目的前期成果中,钢琴启蒙教学成果中音乐认知“强与弱”,首先以故事及儿歌的方式引出概念,由于儿童已有对老虎、老鼠两种动物的认识,很容易分辨出生活中谁为强者,谁为弱者。此“经验”环节,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让儿童进行探索,进而让儿童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强与弱的对比。还可在教学环境中创造出“强与弱”的声场,即“创造”环节,最后引出音乐概念中的“强与弱”,即“认知”。不难看出,与传统教学中从概念出发相比,渐进性的教学模式让儿童在趣味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认知,更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在前期教学实验中,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十分有效。(四)创造性的美育模式创造性对于每个行业、每个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创造性培养及保护更是美育工作者的重任及目标,将创造性单列出来也是本项目的重点及难点之处。(五)团体性的美育模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团体性教学中,儿童除了感到受音乐的快乐,也从排队等待、团队合作与互动中,发展自信、守序的人格特质,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五、结语新时代对儿童素质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这对儿童美育的培养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能只看重结果,方法与过程也同样重要,以自然教育、生命教育、艺术教育等为基本载体,以情感美化、审美提升、创造激发、人性和谐等为主要内涵,以全面、和谐、自由的成长为整体目标,以主题的愉悦、幸福的感受体验为核心价值的独特途径与方法远未发掘,基于儿童素质培养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美育模式探索仍要继续。参考文献:[1]徐佳.儿童音乐素养培养的意义探析[J].魅力中国 ,2019(34):10.[2]赵静.皮亚杰游戏理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9 .[3]王至元,陈晓希.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介绍之一[J].哲学动态,1983(02):14-18.

文章来源:《艺术大观》 网址: http://www.ysdgzz.cn/qikandaodu/2021/0126/593.html



上一篇:艺术课程上云端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关于女书与艺术邂逅的思考

艺术大观投稿 | 艺术大观编辑部| 艺术大观版面费 | 艺术大观论文发表 | 艺术大观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大观》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